时间: 2025-04-26 19:5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8:15
不容置喙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容许插嘴”或“不容许别人说话”。它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权威或确定,以至于其他人没有机会或不被允许提出异议或发表意见。
在文学作品中,不容置喙 常用来描绘一个**者或权威人物的形象,强调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决定或观点非常明确,不容他人反驳。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讨论中,它可能指某个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或公众参与。
不容置喙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思的组合。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权威和不容置疑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不容置喙** 常常与权威和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权威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对于权威的尊重和对于异议的限制。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和缺乏民主讨论的情况。在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尊重他人的意见,避免过度权威化自己的观点。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他的决策总是不容置喙,这导致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创新受到了限制。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开放和包容的讨论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话语如铁,不容置喙, 众声沉默,唯有他独唱。
在视觉上,不容置喙 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孤独的演讲者站在高台上,周围的人群默默无声。在听觉上,它可能让我想到一个单调而权威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空间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t allow any room for discussion" 或 "dictatorial",这些表达也强调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不容置喙 这个词汇在描述权威和不容置疑的情况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沟通和决策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和包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权威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他的文章没读过三遍~。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容,盛也。 、 《易·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 《荀子·解蔽》-故曰心容。 、 《史记·乐书》-广则容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
【组词】
容隐、 容足、 容接、 容盛、 容民、 容民畜众、 容畜、 容受、 容放
3.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4.
【喙】
(形声。从口,彖(tuàn)声。本义:鸟兽的嘴)。
器物的尖端。
【引证】
《史记》-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