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4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45:12
“义手”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假肢,特别是指替代失去的手部功能的假手。它是一种医疗辅助设备,旨在帮助失去手部的人恢复部分功能和外观。
在医学和康复领域,“义手”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各种类型的假肢,包括机械式、电动式和肌电式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指代任何类型的假手,无论是用于医疗目的还是装饰目的。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失去和重获的主题。
“义手”一词的“义”字在这里指的是“替代”或“辅助”的意思,而“手”则是指人体的一部分。这个词的现代用法主要与医疗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义手的功能和外观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残疾和辅助设备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中,使用义手可能被视为个人坚韧和适应能力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更多的社会偏见和歧视。
提到“义手”,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坚强、适应和科技进步。它也可能唤起对失去和重获的深刻情感反应,以及对那些克服身体障碍的人的敬意。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使用或了解义手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或朋友因故失去手部,需要选择合适的义手来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功能。
在诗歌中,可以将“义手”比喻为重获新生的象征,或者在故事中用它来描绘一个角色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克服困难。
视觉上,“义手”可能让人联想到金属和塑料的质感,以及精细的机械结构。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电动义手操作时的微弱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义手”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基本概念是相似的,都是指替代失去手部功能的设备。
“义手”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克服身体障碍的不懈追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那些面临身体挑战的人。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