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9:08
“义教”通常指的是“义务教育”,即国家法律规定的一定年限的免费教育,通常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
“义教”一词源于“义务”和“教育”的结合,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强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义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
提到“义教”,我联想到的是公平、责任和希望。它代表了国家对每个孩子教育权利的保障,也体现了社会对未来的期待。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关注教育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与义务教育相关的政策。我也有朋友是教师,他们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受益于义务教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教”:
在知识的田野上,
义教是播种的犁,
耕耘着希望的种子,
让每个心灵绽放光芒。
想象一幅画面: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老师的讲解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温馨的教育场景。
在不同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国家可能提供十二年的义务教育,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只提供基础教育。
“义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强制性,也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义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