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3:44
“凶邪”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凶”和“邪”。字面意思上,“凶”通常指不吉利、危险或有害的事物,而“邪”则指不正当、不正派或邪恶的事物。因此,“凶邪”整体上指的是邪恶、不吉利或有害的事物或力量。
在文学中,“凶邪”常用来形容邪恶的势力或不祥的预兆,如在古代神话或武侠小说中描述邪恶的妖魔或恶势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性格邪恶、不正派。在专业领域,如风水学或占卜学中,“凶邪”可能指不利的方位或不吉利的征兆。
“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陷阱或捕兽器,后引申为不吉利或危险。“邪”字古文形似“牙”,后演变为指不正当或邪恶。两个字组合后,“凶邪”逐渐固定为描述邪恶或不吉利事物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凶邪”常与风水、占卜等迷信活动相关,人们相信某些地方或方位有凶邪之气,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或布局来化解。
“凶邪”这个词给人一种阴森、不祥的感觉,常让人联想到黑暗、危险和不可预知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不顺利或诡异的事情,人们可能会用“凶邪”来形容,寻求心理上的解释或安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凶邪之气悄然弥漫,星辰黯淡,人心惶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阴森宅邸的画面,配以低沉、神秘的音乐,增强“凶邪”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alevolent”或“sinister”,它们也传达了邪恶和不祥的意味。
“凶邪”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邪恶或不吉利的事物,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和危险的恐惧与敬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凶】
(指事。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kǎn。“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本义:不吉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 《尔雅》-凶,咎也。 、 《易·系辞》-吉凶者,言乎其得也。 、 《书·洪范》-一曰凶短折。 、 《诗·小雅·十月之交》。笺:“告天下以凶亡之徵也。”-日月告凶。 、 《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
【组词】
凶兆、 凶宿、 吉凶未卜;凶星
2.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