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48
词汇“义故”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组合词,由“义”和“故”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结合这两个字,“义故”可能指的是基于某种道德或法律原因而发生的事情或行为。
由于“义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并不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强调某种行为或**的道德或法律基础。
由于“义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
由于“义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
在中华文化中,“义”通常与道德、正义相关,而“故”则与原因、历史相关。因此,“义故”可能被用来强调某种行为或**的道德或历史基础。
对于“义故”,可能会联想到正义、道德、法律等正面价值观,带来一种严肃、庄重的情感反应。
由于“义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义故”用作强调某种行为或**的道德或法律基础的词汇,例如:
由于“义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较为抽象,可能联想到法庭、法律文书等与正义和法律相关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故”的词汇,但可以找到强调道德或法律原因的类似表达。
“义故”作为一个组合词,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强调了行为或*的道德或法律基础,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