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28:51
教条(Dogma)一词源自希腊语“δόγμα”,意为“意见”或“信仰”。在现代语境中,它通常指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仰、原则或规则,往往由权威机构或个人所确立,要求他人无条件接受和遵守。
“教条”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初指的是个人的意见或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用来指代那些被权威机构或个人所确立的、不容置疑的信仰或原则。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教条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文化中,教条可能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而在科学或民主社会中,教条可能被视为阻碍进步和创新的障碍。
教条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僵化、固执和缺乏创新。它可能引发对权威的反抗和对自由思考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那些坚持教条、不愿接受新观点的人。这种经历可能让我们更加珍视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诗歌中,教条可以被用来象征一个僵化的社会:
在教条的阴影下, 创新之花难以绽放, 唯有打破束缚, 自由之风才能吹拂。
教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画作中那些严肃的教士,或是沉重的铁链声,象征着束缚和限制。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教条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不容置疑的信仰或原则——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法语中,“dogme”与英语中的“dogma”相对应。
教条作为一个词汇,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信仰或原则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教条,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