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5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57:38
捧土加泰山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手捧起一小撮土,试图将其加到泰山之上。基本含义是形容力量微小,不足以改变大局或重要事物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个人的努力或贡献微不足道,无法对整体或重大**产生显著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强调主人公的谦逊或无力感,例如在描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的无力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谦虚地表达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个体行为对整体经济或组织的影响有限。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力量的大小和影响力有关,但“捧土加泰山”更强调的是在巨大事物面前的微小和无力。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泰山的崇拜,泰山在文化中象征着稳定和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任何在重要或巨大事物面前的微小努力。
在文化中,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因此,“捧土加泰山”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在重要事务中的微小贡献。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谦逊。它让人联想到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无力感和对自身能力的谦虚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在团队项目中感到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时,我会用“捧土加泰山”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捧土加泰山,微力难成山;
心中虽有志,现实却如烟。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站在泰山脚下,手中捧着一小撮土,试图将其加到山上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叹息声,表达出无奈和无力。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滴水穿石”(虽然强调坚持的力量,但也有微小努力的意味)可以与之比较。
“捧土加泰山”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比喻,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无力感和谦逊态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情感和观点。
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杷泰山,无损亦明矣。
1.
【捧】
(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捧,两手承也。 、 《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捧馈而哭。 、 《后汉书·朱浮传》-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 晋·干宝《搜神记》-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组词】
捧戴、 捧脚、 捧檄、 捧头鼠窜、 捧茗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3.
【加】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 《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左传·庄公十年》-弗敢加也。
【组词】
加叶添枝、 加诸、 加诬
4.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5.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