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5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56:14
词汇“滞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滞”通常指停滞、不流动,而“念”则指念头、想法。将两者结合,“滞念”可以理解为停滞不前的念头或想法,即那些被卡住或无法继续发展的思绪。
“滞念”可以解释为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那些停滞不前、无法推进或解决的思绪或念头。这种状态可能源于心理障碍、情绪困扰或认知僵局。
在文学作品中,“滞念”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内心的挣扎或困惑,如在描述一个角色在做出重要决定时的内心斗争。在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思维的停滞状态或认知的僵化。
由于“滞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滞”和“念”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滞念”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因传统束缚或社会压力而无法自由发展的思想或创意。
“滞念”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沮丧、无助或焦虑。它让人联想到被困在某个思维角落,无法逃脱的感觉。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某些时刻感到思绪停滞,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状态可以被描述为“滞念”。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滞念”来表达内心的挣扎:
心中的滞念如锁链,
缠绕着思绪,无法挣脱。
视觉上,“滞念”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眉头紧锁,周围是散乱的纸张和未完成的画作。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呼吸声和时钟的滴答声,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由于“滞念”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通过描述性的短语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滞念”作为一个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心理学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复杂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1.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滞,凝也。 、 《周礼·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 《楚辞·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