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2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28:22
“一抔土”字面意思是指用手捧起的一小堆土。基本含义通常指少量的土,但在文学和比喻用法中,它常常象征着微小、卑微或不起眼的事物。
“一抔土”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抔”字意为用手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从字面意义扩展到比喻意义,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
在**文化中,土常常与故乡、根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抔土”有时也象征着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传统的尊重。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哀伤和感慨,因为它常常与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它让我想到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这个词曾在一次参观烈士陵园时被提及,当时导游说:“每一座墓碑下,都是一抔土,但他们的精神永存。”这句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牺牲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人生如梦,一抔土掩尽风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老人在田间捧起一抔土,背景是夕阳的余晖。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来增强这种哀伤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handful of soil”,但在文学和象征意义上,可能没有“一抔土”那么丰富的内涵。
“一抔土”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每一个微小的存在,并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
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半棵树是薄命碑碣,~是断肠墓穴。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抔】
(本作“捊”。形声。从手,不声。本义:用手捧)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注:“手掬之也。”-污尊而抔饮。
【组词】
抔饮、 抔土
相当于“捧”、“把”、“握”。
【引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黄花冈上一抔土。
【组词】
一抔米
3.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1. 【抔土】 一捧之土。极言其少; 借指坟墓; 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