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4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45:55
“狐媚惑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狐狸精用其媚态迷惑主人。基本含义是指女性用不正当的手段迷惑男性,使其失去理智或判断力,通常带有贬义。
“狐媚惑主”源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特别是关于狐狸精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描述女性用不正当手段迷惑男性的固定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精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而“狐媚惑主”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负面看法。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批判,但在某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或群体中仍有影响。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贬义和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正当的手段和道德败坏。在现代社会,这种词汇可能会引起性别歧视的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讨论或历史话题中。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中性和现代的表达。
在创作中,可以将“狐媚惑主”融入到一个现代故事中,描述一个女性用其魅力和智慧在职场中取得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女性,眼神妖娆,姿态妩媚。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琵琶曲,来营造一种古代神秘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emme fatale”(致命女人),用来形容那些用其魅力和智慧迷惑男性的女性,但这个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女性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
“狐媚惑主”这个词汇在*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某些负面看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
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媚】
(形声。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本义:爱;喜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媚,说也。 、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思媚周姜。 、 《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
【组词】
媚子、 媚好、 媚靥
3.
【惑】
(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内惑于郑袖。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奴婢所惑。
【组词】
惑眩、 惑疾、 惑变、 惑易、 惑志、 惑误
4.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