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8:06
“与狐议裘”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看,“与狐议裘”可以理解为与狐狸讨论或商议关于皮草(裘)的事情。这个词汇可能来源于古代文学或寓言故事,用以比喻与不可靠或不诚实的人商议重要事务,暗示结果可能不会如人意。
由于“与狐议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果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古风或特定的文化氛围,或者是用来传达某种特定的寓意或讽刺。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例句:
同义词:与狼共舞、与虎谋皮 反义词:与贤者谋、与智者议
由于“与狐议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某个特定故事或寓言中的片段,后来被引用为一种比喻。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和不可信的象征。因此,“与狐议裘”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在与不可靠的人打交道时要格外小心。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狡猾、欺骗和不诚实的负面联想,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智慧和谨慎的思考。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应用。但如果遇到需要警示他人不要轻信不可靠的人时,可以借用这个词汇来增强表达的力度。
在创作中,可以将“与狐议裘”作为一个隐喻,用在故事中描述主角与一个表面上友好但实际上心怀叵测的角色互动的情节。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月光下策划着什么阴谋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枯叶的沙沙声,营造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如“与狼共舞”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含义。
“与狐议裘”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主要价值在于其隐喻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尽管它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创意写作中,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1. 【与】
2.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3.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
4.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