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9:18
狐假虎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狐狸借助**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基本含义是指借助强者的力量来欺压他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力却依靠某种外在力量来威胁或恐吓他人的行为。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这个故事讲述了狐狸如何利用**的威势来欺骗其他动物,后来这个故事被概括为成语“狐假虎威”。
在**文化中,狐狸常常被视为狡猾和诡计多端的象征。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利用他人势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和不诚实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择手段、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利用上司的权威来压制其他同事,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将“狐假虎威”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中:
狐狸披虎皮,
威风凛凛行。
百兽皆避让,
不知真假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狐狸披着虎皮,昂首阔步地走在森林中,其他动物纷纷避让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森林中动物们的窃窃私语和狐狸的得意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row one's weight around”或“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stronger person”,虽然不如“狐假虎威”形象生动,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权力滥用和依附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利用他人势力来欺压他人的行为,同时也鼓励我们保持独立和自强的精神。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很久以前,森林里有只老虎看到一只狐狸就想吃掉它,狐狸大叫:“我是玉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如同一起走一走,看看森林里的动物是不是很害怕我。”老虎想也没想就随同前往,果然小动物见了就跑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3.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4.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