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3:18
狐媚猿攀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狐媚”和“猿攀”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狐狸的妩媚和猿猴的攀爬。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表现出狡猾和机敏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狐媚猿攀 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温柔可人,实则心机深沉、手段狡猾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正当行为或策略。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人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狡猾、奸诈、阴险 反义词:正直、诚实、坦率
狐媚猿攀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由“狐媚”和“猿攀”两个词组合而成,这两个词分别描述了狐狸的妩媚和猿猴的攀爬能力。在古代文学中,狐狸和猿猴常被用来象征狡猾和机敏。
在中国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和诡计多端的象征,而猿猴则因其灵活和机敏而受到赞赏。因此,狐媚猿攀 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迷人但内心狡诈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诚实和不可靠的行为。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狡猾和机敏的人,提醒自己保持警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她如狐媚般迷人,
又似猿攀般机敏,
在人群中穿梭,
不露痕迹地达到目的。
狐媚猿攀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只狐狸在月光下妩媚地行走,而一只猿猴在树间灵活地攀爬。这种联想可能通过视觉艺术或动画来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是“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善良但内心狡诈的人。
狐媚猿攀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迷人但内心狡诈的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
其间狐媚猿攀,途辙不一;蝇营狗窃,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媚】
(形声。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本义:爱;喜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媚,说也。 、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思媚周姜。 、 《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
【组词】
媚子、 媚好、 媚靥
3.
【猿】
(形声。从犬,袁声。猿似犬,故从犬。本义:灵长类动物,形态与猴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通常写作“猨、猿”。-蝯善援,禺属。 、 《考工记·总目》。注:“貉或为猨。谓善缘木之猨也。”-貉逾汶则死。 、 《诗·小雅·角弓》。传:“猱,猨属。”-毋教猱升木。 、 《庄子·天地》-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组词】
猿猴献果、 猿狖、 猿眩、 猿臂
4.
【攀】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攀,引也。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右手攀右趾。
【组词】
攀恋、 攀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