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02:58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寻求共同点,同时保留不同意见。这个成语强调在交流和合作中,尽管存在分歧,但可以通过寻找共同点来促进理解和和谐。
在文学中,“求同存异”常用于描述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强调在冲突中寻找共识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日常交流,表示在意见不合时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商业谈判等,这个词汇强调在多元背景下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求同存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在多元和差异中寻求和谐与合作。
在**文化中,“求同存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指导国际关系、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包容和合作的精神。它提醒我在面对分歧时,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寻找共同点。
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多学科团队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背景,意见经常不一致。我们通过“求同存异”的原则,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分歧的海洋中,我们寻找灯塔,
求同存异,心灵相通。
在和谐的旋律中,我们共舞,
尊重差异,共创美好。
想象一幅画面: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拼图块,通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图案。这象征着“求同存异”的理念。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融合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体现多元和谐。
在英语中,“求同存异”可以对应为“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也体现了类似的理念。
“求同存异”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成语,它不仅指导我们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也体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理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吧。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同】 ——见“胡同”hútòng。
3.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4.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