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0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02:07
词汇“[曳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曳踵”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曳踵”字面意思是指拖着脚后跟走路,形容行走时脚步沉重,拖沓不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行军的艰难或行人的疲惫。
“曳踵”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曳”意为拖、拉,“踵”指脚后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逐渐被更通俗的表达所替代。
在古代社会,行军和旅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曳踵”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行走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在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对于行走的描述更多地转向了速度和效率。
“曳踵”给人一种沉重、缓慢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疲惫、艰难的行走状态。这种词汇可能会唤起人们对古代行军生活的想象,以及对现代生活中快节奏与压力的反思。
在现代生活中,“曳踵”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进行历史研究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本的含义。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曳踵”来营造一种古朴、沉重的氛围,例如:
古道西风瘦马,曳踵而行,岁月如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行军的画面,士兵们曳踵而行,尘土飞扬。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来增强“曳踵”带来的沉重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曳踵”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dragging one's feet”(英语)或“traîner les pieds”(法语)也能传达相似的意思。
“曳踵”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解这样的词汇,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的深度,还能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和氛围。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些古雅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韵味。
1.
【曳】
(会意。从申,从丿,丿(yì)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曳,臾曳也。 、 《礼记·曲礼》-车轮曳踵。 、 《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武举前曳踵。 、 《楚辞·怨思》。注:“引也。”-曳彗星之皓旰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
【组词】
弃甲曳兵;曳尾泥涂、 曳步、 曳脚慢坡(斜坡):曳布拖麻(曳布披麻披麻带孝、 曳开、 曳兵弃甲
2.
【踵】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 、 张衡《东京赋》-踵二皇之遐武。 、 《庄子·德充符》-踵见仲尼。 、 《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有司靡踵。 、 《后汉书·皇后纪》注-踵,迹也。 、 《六韬·均兵》-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踵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
【组词】
踵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