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4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45:41
“伏低”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身体或物体降低到较低的位置。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俯身”、“低头”或“降低姿态”。
在文学作品中,“伏低”常用来形容人物在某种情绪或环境下采取的谦卑姿态,如在面对权威或困境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人弯腰或低头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训练中,“伏低”可能指特定的身体动作或战术姿态。
“伏低”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伏”字有俯伏、屈服的意思,“低”字则表示位置或状态的低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不仅指物理上的降低,也包括心理上的谦卑或屈服。
在**传统文化中,“伏低”有时与儒家思想中的谦逊和尊重他人有关。在社会交往中,适当的“伏低”姿态被视为一种礼貌和智慧的表现。
“伏低”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谦卑、顺从或谨慎。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一种压抑或谨慎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在压力或困境中的行为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合作中遇到需要“伏低”姿态的情况,比如在面对更有经验的同事时,适当的谦卑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呼啸中,树木伏低了腰,却未曾折断。”
视觉上,“伏低”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弯腰或低头的画面。听觉上,这个词可能与低沉的声音或安静的氛围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w down”或“stoop”,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与“伏低”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伏低”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描述物理动作,也涉及心理状态和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低】 (形声。从人,氐(dǐ)声。本义:下,与“高”相对)。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