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03:14
伏击:指事先埋伏,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发起攻击的战术。字面意思是指潜伏在某处,等待时机进行攻击。
伏击一词源于古代军事战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比喻性的语境中,如比喻为突然的、出其不意的行动。
在军事文化中,伏击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战术,体现了智慧和策略。在社会背景中,伏击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意外或突然的**。
伏击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悬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隐蔽、等待和突然的爆发。
在日常生活中,伏击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出其不意的行动,比如在朋友聚会中突然提出的惊喜。
在诗歌中,可以将伏击比喻为生活中的某个意外转折:
生活如战场,伏击无处不在, 一瞬的惊喜,一世的感慨。
伏击一词可以联想到夜晚的森林,寂静中潜伏着危险,以及突然爆发的战斗声。
在英语中,ambush 对应于伏击,其使用情况和含义与中文中的伏击相似。
伏击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术语,也是一个富有比喻意义的词汇,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通过对伏击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