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1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13:30
伏兵:指埋伏在隐蔽处的士兵,通常用于军事策略中,以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伏兵”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比喻意义更加丰富。
在**文化中,“伏兵”常与智谋和策略联系在一起,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和“草船借箭”,都是利用伏兵的经典案例。
“伏兵”一词给人以神秘和紧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未知的危险和策略的精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过“伏兵”的情况,即团队中有人事先未透露的信息突然出现,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在诗歌中,可以将“伏兵”用于描绘夜晚的静谧与潜在的危险:
夜幕低垂,星辰隐匿, 林间伏兵,静待时机。 风过无痕,月影婆娑, 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上演。
在英语中,“伏兵”可以对应为“ambush”,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法语的“embûche”。
“伏兵”一词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其比喻意义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类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思想。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