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5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52:52
“伏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他人身边服侍、侍候,通常指较低地位的人为较高地位的人提供服务,如仆人、侍从等。
在文学作品中,“伏侍”常用于描述古代宫廷或贵族家庭中的仆人、侍女等角色,如《红楼梦》中的丫鬟们对主人的服侍。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传统或正式的场合,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中,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时可能会提及“伏侍”这一概念。
“伏侍”一词源远流长,其字面组合“伏”表示低头、顺从,“侍”表示侍奉、服务。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仆人对主人的服务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伏侍”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主仆关系的特点。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仆人的地位较低,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主人提供各种服务。
“伏侍”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等级森严和仆人的辛勤劳作。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怀旧或传统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平等和尊严的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伏侍”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传统家庭或服务行业中,仍可见到类似的行为和态度。例如,在一些高级餐厅,服务员会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服务。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侍”来描绘一种古老而优雅的服务场景:
古铜镜前,宫女轻手伏侍,
玉簪轻插,映照千年风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宫女们低头伏侍,场景宁静而庄严。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乐器的悠扬声音,或是宫廷中的低语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封建社会,也有类似的词汇和概念,如“servant”(仆人),但其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伏侍”这个词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反映的服务和尊重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强调等级制度,但服务行业的专业性和尊重客户的理念依然值得推崇。通过学*和理解“伏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价值。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侍】
(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侍,承也。 、 《孝经》。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曾子侍。 、 《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故曰侍中。”-侍中。 、 《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中常侍。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使侍人僚租告公。 、 《汉书·文帝纪》-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