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0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03:38
“伏倒”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人因外力或自身原因而倒下,通常是指向前或向下倒。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人因疲劳、疾病或情绪崩溃而倒下,也可以指物体因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倒塌。
“伏倒”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伏”和“倒”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俯伏”和“倒下”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伏”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俯伏的状态,而“倒”则表示倒下的动作。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形成了“伏倒”这个词汇。
在**文化中,“伏倒”常常与自然灾害、战争或个人悲剧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脆弱和无力。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可能被用来形容社会结构或秩序的崩溃。
“伏倒”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无力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败、疲惫或绝望。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同情或担忧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一棵大树在暴风雨中伏倒,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伏倒”:
风起时,树影伏倒, 如战士疲惫的身躯, 在夜的怀抱中, 寻找片刻的安宁。
想象一棵大树在风中伏倒,伴随着树枝断裂的声音,这种场景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在英语中,“伏倒”可以对应为“collapse”或“fall down”,但“collapse”更多用于结构物或组织的崩溃,而“fall down”则更通用,可以用于人和物体。
“伏倒”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动作,还承载了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