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2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21:20
伏从(fú có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屈服、顺从或服从。它描述的是一个人或事物在某种力量或权威面前放弃抵抗,接受对方的意愿或命令。
“伏从”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伏”字原意为俯伏、隐藏,而“从”字意为跟随、依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屈服和顺从的复合词。
在**传统文化中,“伏从”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特别是在强调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伏从可能被视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性。
“伏从”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常常与失去自主权和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联系在一起。它可能引发对自由和尊严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伏从”可能与面对权威时的无奈选择相关,例如在工作中对上级命令的服从,或是家庭中对长辈意愿的顺从。
在诗歌中,“伏从”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无奈的美感:
风伏从于季节的更替, 花伏从于春日的召唤, 而我,伏从于命运的安排。
视觉上,“伏从”可能让人联想到低头、屈膝的姿态;听觉上,可能与低沉、顺从的声音相关。
在英语中,“伏从”可以对应词汇如“submit”或“yield”,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表达了类似的顺从概念,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伏从”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个人与社会、权威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伏从”的多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状态。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