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3:21
“丝竹八音”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音乐文化。其中,“丝”指的是弦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的是管乐器,如笛、箫等。而“八音”则是古代对乐器的分类,包括金(钟、铃)、石(磬)、土(埙)、革(鼓)、丝、木(柷、敔)、匏(笙、竽)、竹。因此,“丝竹八音”泛指**古代的各种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
“丝竹八音”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其中详细记载了乐器的分类和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成为描述传统音乐的专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丝竹八音”不仅代表了古代的音乐艺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追求。
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种古典、优雅的情感联想,仿佛能听到古代宫廷中的悠扬乐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传统音乐会上听到丝竹八音的演奏,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丝竹八音起,清风徐来乐声悠。”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一群身着古装的乐师在庭院中演奏着丝竹八音,乐声悠扬,月光如水,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assical music”或“orchestra”,但它们并不特指某一文化或时代的音乐,而是泛指古典音乐。
“丝竹八音”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音乐艺术,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文化视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1.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2.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引证】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 、 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世说新语·政事》-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组词】
竹笋汤、 竹夫人、 竹撞、 竹箨、 竹笥、 竹蓖、 竹笆、 竹皮、 竹母、 竹工、 竹匠、 竹席、 竹笪、 竹笠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1. 【八音】 我国古代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泛指各种乐器或音乐:~盒丨辨~之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