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一槌定音

时间: 2025-04-24 18:03:21

一槌定音

基础信息

【一槌定音】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03:21

基本定义

“一锤定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一锤子敲打就能确定音高或结果。基本含义是指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性的行动或发言,使得事情得以最终确定,不再有改变的余地。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一锤定音”常用来形容某个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如《红楼梦》中贾母的决定往往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会议或讨论中最后发言,其意见被大家接受并成为最终决定。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形容某个决定性的提案或判决。

示例句子

  1. 在公司董事会上,总经理的一番话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决定了新项目的方向。
  2. 这场辩论赛中,最后一位辩手的精彩发言“一锤定音”,帮助队伍赢得了比赛。
  3. 法官的判决书下来,这场官司终于“一锤定音”,双方都接受了结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一锤子买卖、一锤定局、一锤定音、一锤定调
  • 反义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反复无常

词源与演变

“一锤定音”源自古代乐器调音的过程,调音师通过敲击乐器来确定音高。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性的行动或发言。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一锤定音”体现了对权威和决断力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领导或专家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果断、权威和决定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关键时刻的决断和最终结果的确定性。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次重要的项目决策会议,我的上司在会议结束时的一番话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一锤定音”用来形容爱情的坚定和不可逆转:

我们的爱,如同“一锤定音”, 在时间的洪流中,永不改变。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调音师在敲击乐器,确定音高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清脆的敲击声和随之而来的和谐音符。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意指做出最终决定,但这个表达带有负面含义。

反思与总结

“一锤定音”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决断力和权威,也反映了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一槌定音】的来源

一张张笑脸,圆的、长的、苦的、甜的,都来请示,都来要求指点迷津。真神,一槌定音,无处不响。

【一槌定音】的相关字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槌】 (形声。从木,追声。本义:槌子,敲击工具) 同本义。
【引证】 汉·王充《论衡》-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
【组词】 鼓槌;槌杵、 槌砧、 槌轮、 槌棒
捶打;敲击。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 《三国志·袁绍传》注-收得馥大儿,槌折两脚。
【组词】 槌心、 槌牛、 槌胸踏地、 槌鼓、 槌毁、 槌击、 槌枪

3.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4.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相关问答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香阴 香阜 香阁 香闺绣阁 香闺绣户 香闺 香门 香销玉沉 香铺 香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官腔官调 墙结尾的成语 立字旁的字 酌古斟今 苦口恶石 龠字旁的字 业字旁的字 枉人 包含禽的词语有哪些 皇妃 龟鹤遐龄 芃芃 飞字旁的字 飞金走玉 阿太 几字旁的字 鄙言累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