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1:36
引古证今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引用古代的事例或理论来证明现代的观点或者现象。它强调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在文学中,引古证今 常用于历史小说或评论文章,用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常见的。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引古证今 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引古证今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文献和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儒家和道家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引用古代经典来解释和指导现代行为的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维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领域。
在文化中,引古证今* 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历史经验的价值,认为通过学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问题。
引古证今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稳重和深思熟虑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深入研究历史,试图从过去中寻找智慧的人。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使用引古证今的方法来分析现代社会问题。例如,在研究教育改革时,我会参考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此来评估和指导现代教育政策。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引古证今, 从古籍的页间,汲取智慧的光辉。”
引古证今 让我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满是尘封的书籍,以及那些在昏黄灯光下研究历史学者的身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历史类比”或“历史借鉴”,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尤为常见。
引古证今 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帮助我们通过历史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现代问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和应用。
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锁相袭。
鲁迅《南腔北调集·祝》:“那幸运也是缺点之处,是总喜欢~带些学究气。”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3.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4.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