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2:20
“引吭高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拉开嗓子,大声歌唱或呼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或兴奋时,不自觉地提高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引吭高声”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爆发,如在庆祝、抗议或表达强烈情感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或唱歌。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或戏剧表演中,这个词汇可能特指演员或歌手在表演时放开嗓子,全情投入。
“引吭高声”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引吭”指的是拉开嗓子,而“高声”则是大声的意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引吭高声”常常与表达情感和释放压力联系在一起。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如节日庆典或集体活动,人们可能会引吭高声来表达集体的喜悦或团结。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激动和自由。联想到了人们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场景,如在山顶或海边大声呼喊,释放内心的情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朋友的婚礼上,大家一起唱歌庆祝,每个人都引吭高声,那种集体的喜悦和释放感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引吭高声,唱出心中的诗篇,让夜风带走我的忧愁。”
想象一个人站在广阔的草原上,对着天空引吭高声,背景音乐是悠扬的民谣,这样的场景给人以自由和释放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aise one's voice”,但这个表达更侧重于提高声音,而不特指情感的释放或歌唱。
“引吭高声”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声音提高,更蕴含了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吭】
出声,发言
【组词】
吭声、 吭哧、 吭唧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