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2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25:46
恨之切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恨到骨髓里”,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憎恨程度极深,达到了无法释怀的地步。这个成语强调了恨意的强烈和持久。
在文学作品中,恨之切骨 常用来描绘主角对敌人的极端憎恨,如在历史小说或武侠小说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极度不满或愤怒。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深层次的情感冲突。
同义词:深恶痛绝、切齿痛恨、恨入骨髓 反义词:爱不释手、情深意重、心悦诚服
恨之切骨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恨之切骨 反映了人们对极端负面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强烈的恨意在许多传统故事和历史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复仇的追求。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负面情绪,联想到了深层次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仇恨。它影响了我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思考,提醒我在表达恨意时要慎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因为被背叛而对某人恨之切骨,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意识到情感的复杂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恨之切骨,心如刀割,
岁月无法抚平这深深的伤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容扭曲、眼中充满恨意的人物形象。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沉重、悲伤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深切的恨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ate with a passion" 或 "detest to the core",虽然不如 恨之切骨 那样形象和深刻,但也表达了类似的强烈情感。
恨之切骨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情感的极端一面,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表达复杂情感时的力量和深度。
1.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