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4:27
哀毁: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因悲伤过度而导致身体或精神的损害。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身体或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影响。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哀毁”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失去亲人或经历重大打击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他因丧妻之痛而哀毁骨立。”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悲痛欲绝”、“伤心过度”等表达。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医学领域,可能会使用“哀毁”来描述因悲伤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
同义词:悲痛欲绝、伤心过度、痛不欲生
反义词:欣喜若狂、心花怒放、乐不可支
“哀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哀”表示悲伤,“毁”表示损害。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用以描述因悲伤导致的身心损害。
在**传统文化中,哀毁被视为对亲人深厚感情的体现,但也强调节哀顺变,避免过度悲伤损害健康。
情感反应:提到“哀毁”,我感到一种深沉的悲伤和无力感。
联想:联想到枯萎的花朵、黯淡的天空,以及无尽的泪水。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亲友因失去亲人而陷入哀毁状态,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同情心至今难忘。
诗歌:
哀毁之夜,星辰黯淡,
心碎之声,响彻云端。
泪如雨下,浸透衣衫,
悲痛之火,燃烧不尽。
视觉: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黑暗中,面容憔悴,眼中含泪。
听觉:联想到低沉的哀乐,如泣如诉,回荡在空旷的房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ief-stricken”或“inconsolab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因悲伤导致的身心损害。
“哀毁”这个词汇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度悲痛中的状态,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人类情感深处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