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5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58:57
“举哀”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公开表达哀悼之情,通常是在某人去世或发生重大不幸**时,集体或个人通过特定的仪式或行为来表达悲痛和哀悼。
“举哀”一词源远流长,其字面组合“举”表示动作,“哀”表示情感,合起来即表达通过动作来表达哀伤。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国丧礼仪。
在*传统文化中,“举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举哀俗和规定。
“举哀”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哀乐、黑纱、默哀等场景,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表达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经历过亲友去世时的举哀仪式,这些经历加深了对生命和亲情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举哀”来营造一种哀伤的氛围,如:“春风不度玉门关,举哀声中忆故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一群人穿着黑色服装,低头默哀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哀乐或沉默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表达哀悼的方式各异,如西方文化中的葬礼和悼念仪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情感相似。
“举哀”作为一个表达哀悼的词汇,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文化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尊重文化传统。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