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01:47
“哀王孙”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特定的文学或历史术语。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对王孙的哀悼”,其中“哀”表示哀伤、悲痛,“王孙”则指的是王室的后代或贵族子弟。
在文学作品中,“哀王孙”可能用来描述对某位王室成员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在历史文献中,它可能指代对某个王室成员的死亡或不幸的记录和评价。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学讨论中。
“哀王孙”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和诗歌中对王室成员不幸遭遇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逐渐减少,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然被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王室成员的地位通常是崇高的,因此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的哀悼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王室血统的尊重和对王室成员命运的关注。
“哀王孙”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历史悲剧的联想,如王室成员的流亡、被杀或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它可能唤起一种对过去时代的怀旧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相关学术讨论时。
在创作一首诗或短篇故事时,可以使用“哀王孙”来设定一个历史背景,讲述一个关于王室成员的悲剧故事,以此来探讨权力、命运和人性的主题。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或视觉艺术作品,如描绘古代王室生活的画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哀王孙”这个词汇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如对皇室成员的哀悼,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哀王孙”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它不仅是一个表达哀悼的词汇,也是对古代王室成员命运的一种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3.
【孙】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孫,子之子曰孙。 、 《礼记·杂记》注-孙谓祖后者。 、 《尔雅》-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 《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祖孙;重孙、 孙少爷、 孙囡、 孙儿;孙孙、 孙妇、 孙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