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1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17:51
哀求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表现出悲伤或恳切的情感来请求某人做某事或给予某种帮助。它通常涉及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表明请求者处于弱势或困境中。
哀求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哀”表示悲伤,“求”表示请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情感强度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
在许多文化中,哀求被视为一种表达弱势和需要帮助的方式。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哀求可能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策略,用于获得同情和支持。
哀求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弱势群体、困境中的个体或紧急情况下的求助。
在个人生活中,哀求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如请求医疗援助或在困难时期寻求经济支持。
在诗歌中,哀求可以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月光下,我哀求时间的宽恕, 让逝去的每一刻,都能重归我怀抱。
哀求 可能让人联想到哭泣的面孔、恳求的眼神或悲伤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强化了哀求的情感强度。
在英语中,哀求 可以对应为 "plead" 或 "beg",虽然这些词在细微的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请求和恳求的意味。
哀求 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还能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