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39
词汇“哀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信息中提取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哀激”可以理解为“哀伤激动”的缩写,指的是一种情感状态,即在哀伤中带有激动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某事的深切悲伤,同时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抗议或反抗。
由于“哀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面对悲剧或不公时的情感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情感表达或讨论中。
由于“哀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哀伤”和“激动”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以表达一种复合的情感状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哀激”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在面对不公或悲剧时,既有哀伤又有强烈情感反应的人们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可能与社会正义、人权等议题相关。
“哀激”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强烈的情感波动。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不公和悲剧的反思,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采取行动的冲动。
由于“哀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容易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或悲剧时,人们可能会体验到类似的情感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激”来表达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在哀激的夜风中,
我听见灵魂的哭泣,
对不公的抗议,
在寂静中回响。
“哀激”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色调的画面,如暗夜、阴雨等,以及悲伤的音乐旋律,如低沉的大提琴声或悲伤的钢琴曲。
由于“哀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复合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情感状态。
“哀激”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复杂情感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悲剧或不公时的情感反应。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们丰富了我们的表达工具,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描述人类的情感世界。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激】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 《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 《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
【组词】
激激、 激浪、 激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