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4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45:34
词汇“乡贱”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且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乡贱”字面意思是指来自乡村的、地位低下的人。其中,“乡”指乡村,“贱”指地位低下或卑贱。这个词汇通常带有歧视和贬低的意味。
“乡贱”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简单,由“乡”和“贱”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社会,城乡差异较大,乡村居民往往被视为地位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仍保留其贬义色彩。
在**,城乡差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某些地区,乡村居民可能会因为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因此,“乡贱”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偏见。
这个词汇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容易引起被描述者的反感。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贫穷、无知和落后,从而产生歧视和排斥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样的词汇,因为它不仅伤害他人,也反映了使用者自身的偏见和无知。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出身和背景,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
在创作中,可以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描述乡村居民,比如强调他们的坚韧、勤劳和纯朴。例如: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存在,如英语中的“country bumpkin”或“hillbilly”,都带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来自乡村的、看起来土气的人。
“乡贱”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偏见,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样的词汇,转而用更积极、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每个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们应该追求平等和尊重,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汇。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贱】
(形声。从贝,戋(qiān)声。本义:价格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贱,买少也。 、 《汉书·食货志》-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贱敛贵出、 贱酬、 贱发、 贱贸、 贱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