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4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49:16
“乡进士”一词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乡试(地方考试)的考生,即在地方一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通过者称为“乡贡”或“乡进士”,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如会试和殿试。
在文学作品中,“乡进士”常用来指代那些通过乡试的文人,象征着他们的学识和才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教育相关的专业领域,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乡进士”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该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乡进士”代表着学识和地位的象征。通过乡试成为乡进士,是许多文人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个人的成就,也意味着家族的荣耀。
提到“乡进士”,我联想到的是古代文人的勤奋和执着,以及他们为实现个人和家族的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和庄重的情感。
在我的学*过程中,了解“乡进士”这个词汇让我对**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进士,书卷气,笔下生花梦未已。”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乡进士在古朴的书房中研读经典,窗外是静谧的江南水乡。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和称谓可能不存在,因此“乡进士”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词汇。
“乡进士”这个词汇不仅让我了解了*的科举制度,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3.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