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5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58:12
词汇“乡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雅或古风的词汇。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乡赋”字面意思是指对家乡的赋诗或赋文。在古代文学中,赋是一种文体,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或对某一事物的赞美。因此,“乡赋”可以理解为对家乡的赞美、怀念或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
“乡赋”一词源于古代文学,特别是汉赋这一文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文学研究和古典文学传承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对家乡的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乡愁”还是“乡赋”,都体现了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
提到“乡赋”,我联想到的是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文人墨客在窗前挥毫泼墨,抒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这种情感是温暖而深沉的,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乡赋”这一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乡赋”表达的对家乡的深情。这种情感也激励我在写作时,更加注重对家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乡赋”:
月下独酌思乡赋,
梦回故里听溪流。
青山依旧人未老,
乡音无改鬓毛秋。
提到“乡赋”,我想到的是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古朴的书房中,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潺潺的溪流,他手持毛笔,在宣纸上挥洒着对家乡的思念。听觉上,可能是远处传来的鸟鸣和溪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对故乡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如英文中的“hometown poetry”或“nostalgic prose”,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乡赋”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
通过对“乡赋”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情感。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它仍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学与情感的重要桥梁。通过学*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赋】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赋,敛也。 、 《广雅》-赋,税也。 、 《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厥赋惟上上错。 、 《法言·问道》-七赋之所养。 、 《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而令贡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组词】
赋银、 赋粟、 赋里、 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