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3:22
“不知贵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物品的价值高低,不了解事物的真正价值。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缺乏对事物价值的基本判断能力,可能因为无知、缺乏经验或不关心而无法准确评估事物的价值。
“不知贵贱”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物品价值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物质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
在**传统文化中,“不知贵贱”常常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辨别事物的价值,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道德和社会层面的。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无知和粗鲁,给人带来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或不懂得珍惜资源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因为不知贵贱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购买了不值得的商品或做出了不明智的投资。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知贵贱”融入描述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但缺乏判断力的孩子的形象:
他眼中世界五彩斑斓, 不知贵贱,只知欢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他笑对人生,无悔无怨。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满是珍贵物品的房间,但主人却对它们视而不见。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一个无知的声音在询问物品的价值。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knowing the value”,但它更多指的是对物品经济价值的无知,而不涉及社会或道德价值。
“不知贵贱”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判断力和辨别能力,无论是对物质还是对人际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你若说你和我一样,你就是不知贵贱的人了。
他是一个~的家伙。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贵】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臾(guì)声。从“贝”,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贵,物不贱也。 、 《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 、 《老子》-不贵难得之货。 、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 《汉书·食货志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组词】
春雨贵如油;昂贵、 贵腾、 贵踊、 贵贾
4.
【贱】
(形声。从贝,戋(qiān)声。本义:价格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贱,买少也。 、 《汉书·食货志》-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贱敛贵出、 贱酬、 贱发、 贱贸、 贱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