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3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31:27
徒读父书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只是机械地阅读父亲的书籍”,比喻只知死记硬背,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它强调了学*过程中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只知书本知识而不知实践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学*方法死板,缺乏灵活性。在教育领域,它提醒教师和学生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同义词: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反义词: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同义词“纸上谈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死记硬背”则侧重于记忆方法的机械性。反义词“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则强调学*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徒读父书,不知其义”,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成语,用以批评那些只知书本知识而不知实践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这个成语反映了这一思想,提醒人们学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为了应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我们在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和实践,避免成为书呆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告诫他们,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的应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徒读父书不知义,纸上谈兵空自欺。学以致用方为道,实践之中见真知。”
想象一个学生坐在书堆中,面前摆满了书籍,但他的眼神空洞,手中拿着的书页翻来翻去,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或实验。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徒读父书”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okworm”或“armchair strategist”,前者指只知读书的人,后者指只知理论而不知实践的人。
“徒读父书”这个成语强调了学过程中理解和实践的重要性,提醒我们避免成为书本知识的奴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的学*方法。
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括~,不知变通,非将才,愿王勿遣。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读】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引证】
《说文》-读,诵书也。 、 《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 、 《孟子》-读其书。 、 《论衡·谈天》-相随观读,讽述以谈。
【组词】
读法、 读祝、 读鞫
3.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