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4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5:36
词汇“徒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徒”和“言”两个字的含义来推测“徒言”的可能含义,并进行分析。
“徒”字通常有“空”、“白白”、“仅仅”的意思,而“言”字则指“说话”、“言论”。结合这两个字,“徒言”可能指的是“空洞的言论”、“无实质内容的说话”或“仅仅是说说而已”。
在文学作品中,“徒言”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言论空洞无物,缺乏实际行动或实质内容。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只会说大话,但实际上并不打算或不能付诸实践。在专业领域,如果存在这样的词汇,它可能用于批评理论或观点缺乏实际证据或应用价值。
由于“徒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但“徒”和“言”两个字都是古汉语中的常用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强调实际行动和结果的社会文化中,“徒言”可能被视为负面词汇,因为它强调了言论与行动之间的脱节。
“徒言”可能引起人们对空洞承诺和无效沟通的负面情感反应,联想可能包括失望、不信任和厌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人总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时可以用“徒言”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徒言”来表达对空洞言辞的批评:
春风徒言暖,
秋雨实寒心。
视觉上,“徒言”可能让人联想到空白的纸张或空洞的眼神。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空洞的回声或无意义的喃喃自语。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empty talk”或“mere words”,用来描述同样的现象。
尽管“徒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言论与行动关系的评价。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避免空洞的言辞。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