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7 20:1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7 20:13:53
词汇“徒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古汉语中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根据现有的语言资料,我们可以对这个词汇进行以下分析:
“徒裎”(tú chéng)在古汉语中指的是裸露身体,尤其是指裸露上身。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由于“徒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几乎不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在一些描述古代风俗或特定场景的段落中找到这个词汇的使用。例如,在描述古代战争、祭祀或其他需要裸露上身的场合时,可能会用到“徒裎”。
“徒裎”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特定行为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用。
在古代社会,裸露身体可能与特定的文化*俗或**仪式有关。例如,在一些古代文明中,战士在战斗前可能会裸露上身以显示勇气和力量。
对于现代人来说,“徒裎”可能会引起一种古老、原始的联想,与古代的生活方式和*俗相关联。它可能会让人想到古代的战士、祭祀仪式或原始的自然状态。
由于“徒裎”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使用,个人应用的机会非常有限。如果要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需要创造一个特定的场景或背景。
在创作中,可以将“徒裎”用于描述一个古代场景,如:
在不同文化中,裸露身体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俗。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裸露上身是正常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不雅或不适当。
“徒裎”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样的词汇,但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背景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裎】 古代的一种对襟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