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54
“两豆塞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两颗豆子塞进耳朵里。这个成语比喻故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形容人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声音。
在文学作品中,“两豆塞耳”常用来形容那些顽固不化、自以为是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沟通障碍或固执行为。
同义词:闭目塞听、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反义词:从善如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体现了“两豆塞耳”所表达的固执与开放态度的对比。
“两豆塞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固执行为的形象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和听取他人意见被视为美德。因此,“两豆塞耳”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固执己见行为的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沟通和开放态度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愿意改变、拒绝接受新观点的人。这种固执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团队的进步受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两豆塞耳,不愿意听取团队的意见,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开放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固执如两豆塞耳,
不听春风细语声。
闭目自画圆,
终是孤影自怜。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用豆子塞住耳朵,拒绝外界的声音。听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封闭和孤立的声音环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deaf ear”,意思是故意不听。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用来形容不愿意听取意见的行为。
“两豆塞耳”这个成语在描述固执行为方面非常形象和有力。它提醒我们在沟通和合作中保持开放的态度,避免因为固执而错失机会。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
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他做事的时候非常专心,好像~,什么都听不见。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
3.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1. 【塞耳】 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