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9:5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9:58:03
双豆塞耳: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将两颗豆子塞进耳朵里,比喻故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拒绝接受外界的信息。
在文学作品中,双豆塞耳常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不愿意听取建议或批评,表现出一种顽固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沟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沟通障碍或认知偏差。
同义词:闭目塞听、充耳不闻、固执己见 反义词:虚心接受、从善如流、耳聪目明
双豆塞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沟通和听取意见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固执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和听取他人意见被视为美德。因此,双豆塞耳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为,强调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封闭和固执的印象,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愿改变或接受新观点的人。它可能会引起一种挫败感,因为这种行为往往阻碍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固执的同事,他们就像双豆塞耳一样,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的问题和延误。
在诗歌中,可以将双豆塞耳融入到描述固执人物的诗句中:
他双豆塞耳,不听世间声,
固执己见,孤舟独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用豆子塞住耳朵,表现出一种拒绝沟通的姿态。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沉闷或封闭感的音乐来代表这种固执和拒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ick one's head in the sand”(把头埋在沙子里),比喻逃避现实或不愿面对问题。这个表达与双豆塞耳有相似的含义,都描述了一种拒绝接受外界信息的行为。
双豆塞耳这个成语在描述固执和拒绝沟通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个人和专业生活中都有实际的应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那些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为,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1.
【双】
(会意。从雔,从又,持之。雔(chóu),两只鸟。又,手。本义:一对)。
禽鸟二只。
【引证】
《说文》-雙,隹二枚也。 、 《方言六》-飞鸟曰双。 、 《公羊传·宣公五年》。正义:“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
3.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