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5:32
“两耳塞豆”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豆子塞住两只耳朵,形象地表示拒绝听取外界的声音或意见,意味着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批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顽固不化的性格特点,或者在对话中表达某人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态度。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固执,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沟通障碍或认知偏差。
同义词:闭目塞听、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反义词:从善如流、虚怀若谷、耳听八方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细微差别,但都与“两耳塞豆”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两耳塞豆”这个词汇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形象化表达,其词源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动作,逐渐演变成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
在**文化中,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两耳塞豆”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因为它暗示了一个人不愿意开放心态,接受新信息或不同观点。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固执、封闭和不愿意改变的形象,给人带来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在交流中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固执,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时我们可能会用“两耳塞豆”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门紧闭,两耳塞豆,不愿听春风的细语。”
想象一个人用豆子塞住耳朵,这个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封闭和不愿意交流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表达,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态度,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两耳塞豆”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霪。
你不能~,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4.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
1. 【耳塞】 小型受话器,可塞在耳中,常用在收音机和助听器上; 可以塞在耳中的塞子,游泳时用来防止水进入耳内,也可以用来减低噪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