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2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28:49
拜年: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向别人祝贺新年。在**传统文化中,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表达新年的祝福和良好的愿望。
“拜年”一词源于古代的“拜”和“年”,“拜”有拜访、致敬的意思,“年”指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为春节期间的特定活动。
在*,拜年不仅是一种传统俗,也是维系家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拜年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喜悦,它让我联想到家人团聚的场景和节日的欢乐气氛。
每年春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拜访亲戚,这是我们家庭的一项传统活动,也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之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拜年”: 春风又绿江南岸,拜年声中喜气扬。 家家户户贴春联,共庆佳节乐无疆。
拜年让我联想到红色的春联、热闹的鞭炮声和孩子们欢笑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圣诞节期间有类似的*俗,如互赠礼物和节日拜访,但具体的形式和意义有所不同。
通过对“拜年”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
1.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