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2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22:37
“下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放下筷子”。在日常生活中,它通常指的是停止用餐或结束用餐的动作。
“下箸”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箸即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用餐行为的结束。
在**文化中,用餐礼仪非常重要,“下箸”作为用餐礼仪的一部分,体现了尊重和礼貌。在正式的宴会或家庭聚餐中,正确使用“下箸”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礼仪。
“下箸”这个词给人一种温馨和家庭团聚的感觉,因为它常常与家人共进晚餐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感。
在家庭聚餐中,我经常使用“下箸”这个词来表示我已经吃完,或者提醒孩子们注意餐桌礼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月光下箸,思绪如潮涌。”
想象一个温馨的家庭晚餐场景,人们轻轻放下筷子,交谈声和碗筷的轻微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down the fork”或“stop eating”,但这些表达没有“下箸”所蕴含的文化和礼仪意义。
“下箸”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用餐结束的词汇,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要求。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恰当使用词汇的重要性。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箸】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羹之有菜者用梜。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清·周容《芋老人传》-辍箸叹曰。
又。
【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