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0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06:11
武装力量: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指的是由军队、警察或其他军事组织构成的,用于保卫国家、执行法律和维护秩序的力量。它通常包括陆、海、空三军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特殊部队。
在文学中,“武装力量”可能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力量和威严,或者在战争小说中作为冲突的主要参与者。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指代军队或警察。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军事科学,它则有更为精确和复杂的定义,涉及战略、战术和组织结构。
同义词:军队、军事力量、国防力量、武装部队。 反义词:平民、非武装人员、和平组织。
“武装力量”一词源自拉丁语“arma”(武器)和“vis”(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从指代实际的武器和战斗人员,扩展到包括所有形式的军事组织和防御机制。
在许多文化中,武装力量是国家主权和独立的重要象征。它们在维护国家安全、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执行国内政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于许多人来说,“武装力量”可能唤起对保护和安全的正面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战争和冲突的负面联想。
个人可能在与军事相关的家庭背景或通过参与纪念活动、军事展览等方式接触到“武装力量”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将“武装力量”比喻为守护者,如“星辰下的守护者,武装力量守卫着和平的梦境”。
观看军事阅兵或战争电影可以提供关于“武装力量”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如整齐的步伐声和闪亮的军装。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armed forces”或法语的“forces armé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代类似的军事组织。
“武装力量”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军事和国际关系,也能在语言表达上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准确性。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装】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装,裹也。 、 《史记·郦生陆贾传》-橐中装。 、 张衡《思玄赋》。注:“束也。”-简元辰而俶装。 、 《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 、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 《战国策·燕策》-为装遣荆轲。
【组词】
装囊、 装束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4. 【量】 ——见“打量”(dǎliang);“掂量”(diā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