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5: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5:37:12
词汇“三支比量”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经过查询,它可能来源于**术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因此,我将基于这个假设进行分析。
“三支比量”在逻辑中指的是一种推理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这种推理方法在经典中用于论证和解释教义。
在文献中,“三支比量”用于逻辑推理和教义阐述。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除非在讨论哲学或逻辑学时。
“三支比量”源自逻辑,随着传入**,这个概念也被引入。在古代,它可能被用于教学和辩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日常语言中逐渐消失。
在文化中,“三支比量”是理解和传播教义的重要工具。它体现了对逻辑和理性的重视,以及在**传播中的实用性。
对于非**徒来说,“三支比量”可能带来一种神秘和深奥的感觉,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逻辑体系。
由于“三支比量”是一个专业术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哲学的诗时,可以这样使用:
宗因喻三支,比量逻辑深,
佛陀智慧海,波涛涌不停。
由于“三支比量”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经文、寺庙的诵经声,或者是学者在研究时的专注神情。
在其他**或哲学体系中,可能存在类似的逻辑推理方法,但具体名称和应用可能不同。
“三支比量”是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专业术语,它展示了*在逻辑和理性方面的深入探索。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对特定文化知识的理解,但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3.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4. 【量】 ——见“打量”(dǎliang);“掂量”(diā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