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2:3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2:39:11
“十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十个中有八个或九个”,用来表示绝大多数或非常可能的情况。它传达的是一种高概率或普遍性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中,“十之**”可以用来强调某件事情的确定性或普遍性:
“十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表达,但作为成语固定下来并广泛使用,主要是在近现代。
在文化中,数字“十”和“”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数字“十”代表完整和圆满,而“”则常与接近完美但略有不足的意味相关。因此,“十之”在文化上也有一种接近成功但未完全达到的意味。
这个词汇给人以确定性和信心的感觉,因为它传达了一种高概率的预期。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感到安心,因为事情很可能按照预期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用“十之**”来预测天气或评估某人的行为模式,因为它能简洁地表达我的预期和信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十之**,花开满园,心随花舞。”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片几乎完全成熟或开放的景象,如几乎全部开放的花朵。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几乎一致的合唱或乐器的和谐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ine times out of ten”,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惯有所不同。
“十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简洁地表达了高概率和普遍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准确和自信地传达我的预期和判断。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