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7:36
十三陵:指明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包括明朝13位的陵墓。这些陵墓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开始,到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结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园。
十三陵一词直接来源于其包含的陵墓数量和明朝的皇家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文献和现代语言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十三陵是**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和建筑成就。它们不仅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提到十三陵,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的沧桑、皇家的辉煌以及古代建筑的壮丽。这种联想往往带有敬畏和尊重的情感。
个人在参观十三陵时,可能会被其宏伟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所震撼,这种经历可能会影响个人对历史的看法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十三陵下,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每一块石碑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结合图片,十三陵的石雕、建筑和周围的自然风光可以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声或祭祀时的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皇家陵墓群也有其对应词汇,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温莎城堡等,它们在各自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十三陵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地理实体,更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陵】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陵,大阜也。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易·渐卦》-鸿渐于陵。 、 《聊斋志异·促织》-古陵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