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0:11
擢筋剥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抽出筋骨,剥去皮肤”,形容极其残忍的刑罚或极端的痛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残酷迫害或极端的折磨。
在文学作品中,擢筋剥肤 常用来形容暴君或恶人的残暴行为,如在历史小说或古代文献中描述酷刑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法律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历史学,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讨论古代刑罚制度或人权问题。
同义词:酷刑、严刑、极刑、惨无人道 反义词:仁慈、宽恕、怜悯、宽容
擢筋剥肤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主要用于描述极端的痛苦和残忍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擢筋剥肤**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刑罚的残酷性和人性的黑暗面。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于历史教育和法律教育中,以警示人们尊重人权和法治。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同情。它让人联想到极端的痛苦和无助,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讨论历史**或法律问题时,我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某些行为的残酷性,以此来唤起人们对人权和正义的关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黑暗的深渊,
擢筋剥肤的哀嚎,
是人性最深的痛,
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擢筋剥肤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刑场的残酷画面,或者是受刑者痛苦的呼喊声。这些联想可以通过历史纪录片或戏剧表演来呈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抽筋剥骨”或“撕心裂肺”,都是用来形容极端的痛苦和残忍的行为。
擢筋剥肤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中的黑暗面,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追求正义和人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1.
【擢】
(形声。从手,翟(dí)声。本义:抽引,拉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擢,引也。 、 《方言二》-擢,拔也。 、 《小尔雅》-拔根曰擢。 、 《史记·范雎列传》-擢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 、 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 、 《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悬之庙梁。 、 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汉·王符《潜夫论》-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 、 明·刘基《如梦令·题画》-风起,风起,擢入白擢花里。
【组词】
擢筋剥肤、 擢发
2.
【筋】
(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肉之力也。 、 《素问·五藏生成论》-诸筋者,皆属于节。 、 《考工记·弓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 、 《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 、 《荀子·劝学》-筋骨之强。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先折筋骨。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
【组词】
筋皮、 筋厮锁、 筋血、 筋条、 筋马
3.
【剥】
[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组词】
剥花生、 剥碗豆、 剥葱皮
4.
【肤】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同本义。
【引证】
《论语·颜渊》-肤受之愬。 、 《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 、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组词】
肌肤、 肤革、 肤不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