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9:36
弃邪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放弃邪恶”或“摒弃不正当的行为”。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决定不再从事或支持任何不道德或有害的行为。
在文学中,“弃邪”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转变,比如一个恶棍决定改过自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劝诫某人停止做坏事。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它可能涉及到道德决策和行为矫正的理论。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转变的程度和意愿上有所不同。
“弃邪”这个词汇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含义。
在**文化中,“弃邪”常常与道德教育和自我提升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规范的期望,以及对于改过自新者的接纳和支持。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希望、改变和成长。它鼓励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寻求更好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劝说他人弃邪从善的情况,或者自己经历内心的挣扎和转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尽头,他弃邪向光,心灵的花朵在晨曦中绽放。”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背后是阴暗的街道,前方是明亮的道路,象征着他弃邪的选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over a new lea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改变和新的开始的含义。
“弃邪”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传达了道德选择的概念,还鼓励人们追求更好的自我。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关于道德转变和自我提升的主题。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