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07:03
“中正无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品行正直,没有邪恶的念头或行为。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纯洁和高尚,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端正,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正无邪”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道德的纯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中正无邪”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紧密相关,是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表达对他人品行的期望和赞扬。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行为上追求公正和无私,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评价一位老师时使用过“中正无邪”这个词汇,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公正无私,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尊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愿你心如明镜,中正无邪,照见真我。”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湖水或纯净的天空;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宁静的乐曲或平和的语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tegrity”或“uprightnes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强调了道德的纯洁和行为的正直。
“中正无邪”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评价他人或自我反思时有了更精确的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